全屏背景
自定内容
自定内容
中文   |    EN
全站搜索
搜索
导航菜单
全屏背景
文章正文
姜昆陈四光:非遗传承人可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使者
作者:    发布于:2020-03-30 11:02:21    文字:【】【】【
摘要:前段时间,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刷爆了60后到00后的朋友圈。“故宫男神”收获了大批粉丝。让广大网友着迷的,正是这些文物修复者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坚守。

前段时间,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刷爆了60后到00后的朋友圈。“故宫男神”收获了大批粉丝。让广大网友着迷的,正是这些文物修复者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坚守。


在过去,“非遗”这个字眼只是出现在“联合国申遗”的片段消息里,对普通人而言,显得神秘而遥远。《我在故宫修文物》为普通人了解非遗打开了“一扇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希望更多人对非遗有“入门级”的了解。


全国两会期间,由中国网政协频道、全国首款网络议政平台《议库》推出的《建言中国-议库两会三人谈》系列视频节目,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非遗专家陈四光,共同探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希望将走向非遗的“窗户”推得更大些,最好是能推开那扇“门”。

非遗项目要轻申报,重保护,实行“登记制”


有数字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87项;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省级加国家级,平均每年评审1808项。然而,据文化部的相关统计,泛非遗项目已经达到73万项,如果按目前的速度,把这73万项全部评审完需要404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姜昆近年来致力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曾在2016年获得“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的称号。


他颇为遗憾地讲述了一些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有一些人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平台,去世之后,很多“宝贝”也就随之消失。而这些老前辈生前经常议论的话题就是:“这肚子里的东西没有掏出来啊”。


很多非遗项目濒临灭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申报、轻保护。陈四光认为,中国目前的“申遗”门槛很高,而一旦“申遗”成功,相配套的措施却比较少,资金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特别是缺乏引导,这些非遗项目不能很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由此,陈四光建议,国家要对非遗实行“登记制”,要轻申报、重保护,加快评审的速度。


非遗保护要从顶层设计开始 引起全社会重视


姜昆认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从顶层设计做起,不能只提一句话就了事,要出台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姜昆向中国网政协频道(微信号:cppcc_china)记者介绍了一个非遗项目——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是一种中国民间曲艺盛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


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早已位列国家级非遗名录,但马街书会在普通人中的知名度却并不高。姜昆扼腕叹息,“马街书会完全可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媲美!”但现在却鲜为人知。正如故宫的文物修复技术,如果没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项技术也不会家喻户晓。


姜昆建议,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需要动员全社会参加,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更多具体的措施,也需要像中国网这样的权威媒体给予更多的宣传报道。



有文化才能有自信  昨天和明天不能有断层


陈四光认为,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谈到文化自信,他说,有文化才能有自信,没有文化拿什么自信呢?


但事实是,人们将文物归于历史,非遗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中间出现了断层。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修复文物的技艺也被应用到今天开发的产品中,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多人所熟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在了一起,让人们对文化产生了共鸣。


两位嘉宾认为,运用非遗技术开发新产品并进入千家万户,这种传播非遗的方式应当成为典范。


躯壳可以被淘汰 灵魂要渗透在新作品中


很多人会质疑,所有古老的东西都需要传承吗?


姜昆认为,在文化前行中,有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很多古老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全部保存下来,因为很多东西已经跟时代不相符了。但我们可以把精华抽取出来运用到现在的作品当中去。


“死去的可能是一个躯壳,但灵魂、精华已经渗透在新作品中。”姜昆举例,“我在2017年春晚上说的相声《新虎口遐想》,与三十年前的《虎口遐想》有什么区别呢?时代发展,鲜明的文化符号不同了,但直面生活,针砭时弊,把“带刺的蔷薇”这一朵艺术的花儿展现给观众是不会变的。”


1987年,姜昆在春晚上表演了相声《虎口遐想》,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浮躁之气,以及各种各样思想的碰撞。但姜昆自己感觉,“还是离真正的生活远了一点”。三十年后,一部《新虎口遐想》,嵌入了这个时代更加鲜明的文化符号,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虽然是三十年前的旧饭,却炒出了新味道。


由此姜昆认为,非遗的传承不能千篇一律固定不变,要因人而异,因具体项目而异。我们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把非遗的价值重新焕发出来,为社会服务。


陈四光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如果我们今天一味地坚持旧有的东西,不再继续创新,那文明就会中断。只沉浸在过去,会让文明就此终止,我们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什么叫做传统?今天的东西到了明天就是传统。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每天都在为历史写东西,这就是历史的延续,”姜昆说。


房地产“染指”非遗 要补一补非遗的文化课


资本搭台,非遗唱戏,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发展非遗惯用的方式。但“文化气”有时会被“铜臭味”盖过,名为发展非遗,实为房地产捞钱。


在《建言中国——议库两会三人谈》节目中,姜昆和陈四光对这种现象猛拍砖。


姜昆近年来一直研究非遗传承工作,发现很多企业家、房地产商都在做文化产业园,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很多人只是把非遗当成一个幌子,向国家要政策、要土地,以非遗之名行房地产之实。


而很多主管文化产业的领导,缺乏对这个领域的深入了解,有些管理违背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规律。


“曾经有位地方领导来跟我讲,要建‘算卦一条街’,因为这个地方过去占卜最有名,”姜昆哭笑不得地说,“我想了半天,周易确实是我们的古典文化,但在目前的文化背景下,对当地文化的振兴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些同志,真的需要补一补非遗的文化课了,”姜昆说。


陈四光也认为,很多地方的非遗没有做好有两种原因:其一就是根本没想做好,用非遗的名头拿到房地产的项目;其二则是真想做,但对这个领域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把非遗传承人维护好。


非遗技艺传承人是1,后面是很多个0


陈四光提出一个观点,非遗传承人不仅仅是非遗技艺传承人。技艺传承人是1,后面跟着很多个0,这些0包括好的企业家、好的专家学者、好的政府官员以及好的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遗中的一分子。


姜昆认为,这是一个“非遗群”的概念。


从非遗传承人到非遗传承群,再到非遗传承生态,构建好这个生态圈,非遗在当下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起来。


姜昆举例,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着对文化的尊重和崇尚的氛围。尊重文化、崇尚艺术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一种素质,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近日,贵州市毕节市的几位政协委员在《议库》上联名征集提案,提出将彝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申报项目。这个建议得到了姜昆和陈四光的大力支持。


姜昆认为,文字并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符号,文字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一些古老的文字记载着我们极想知道的历史,如果这些文字传承下来,很多历史就会一目了然。


陈四光则鼓励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字都要尽早地申报非遗项目。“文字不仅仅是中国的财富,更是世界的财富,早一天申报要比晚一天好。”


非遗传承人可以率先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使者


现在,很多非遗传承人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得到了外国人的褒奖。姜昆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他说:“贸易和文化都可以搭建国与国之间的桥梁,贸易的桥梁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堵塞、倒塌,文化桥梁的交流却是指向心灵的,更有稳定性。”


姜昆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通过一带一路,既可以把文化带出去,也可以把优秀文化引进来。而最能彰显我们传统文化的就是非遗。


“非遗传承人可以率先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使者,让非物质文化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先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陈四光一直为此奔走鼓呼。



图片
当前位置
图片
全屏背景
自定内容

中国专家智库网

自定内容

Copyright @ 2007-2019 中国专家智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26696号-2  海洋网络提供网站建设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9:00-24:0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010-85781288
7*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